一直以來,身邊都有朋友會因為孩子想要學樂器而來諮詢 KIMI 老師。

除了給家長們對於練琴的初步概念以外,KIMI 老師總是會不厭其煩的告訴她們:「要聽音樂,要聽古典音樂,聽音樂真的很重要。」

在音樂專長養成系統裡,有一兩門課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就是「音樂欣賞」與「音樂史」。

在 KIMI 老師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從來不會想這兩堂課到底有多重要。

一直到現在開始大量的聆賞黑膠唱片,偶而從幾張好片中獲得了深深的感動的時候,心裡會出現:「啊!這就是大師,就是音樂啊!」的讚嘆。

 

KIMI 老師一直想強調,演奏音樂的人,不能不會聽音樂,更不能對音樂無感。

除了大量聽與自身相關樂器的曲目外,其他曲目也要聆聽,在很多交叉影響下,會讓一個演奏者能夠較容易的抓到樂曲的精神與作曲家想要表達的內容。

KIMI 老師依稀記得,大學的時候,每次要演奏一首曲子時,除了關在琴房練習外,我的主修老師總是告訴我,去找CD來聽,去研究一下樂曲背景,看看作曲家的生平與時空背景。

在當時的我也許只能從書中與唱片中努力去尋找我能夠領會的音樂性,但一直到了現在我才終於可以很清楚的一樣告訴我的學生家長,要大量聽音樂的好處。(只是對於一般學生來說還是抽象困難了點)

 

對一個學習階段的孩子來說,告訴他們「如何欣賞」似乎有點過於艱深,但「常聽音樂」絕對是給孩子一個最佳的藝術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學校教育裡,音樂課縱使加入了部分的音樂聆賞,但有時候就像是在大賣場試吃水餃沾了一罐好醬油一樣,吃的當下會知道非常好吃,但是離開了,或是醬油沒有買回家,久了也就忘了那罐醬油的香味。

如果無法反覆聆賞,適時的加入許多對於樂曲的解析與音樂家當時的背景故事甚至於補充其他的樂曲聆賞,反覆地在孩子心中植入最簡單的對於音樂的那份小小感動,我們的音樂鑑賞能力就遠無法從小扎根。

當然如果一個教音樂的老師沒有足夠大量聆賞音樂的資料量,也很難從中間找尋到好的題材去帶給孩子更不一樣的視野。(KIMI 老師最近也一直不斷地在這方面沉澱思考中)

如此我們永遠都只能在音樂課裡給孩子看影片,聽音樂,然後下課結束。

孩子大了的時候,只能笑笑地說:「喔!好像有聽音樂老師介紹過看過影片,但是都嘛還給音樂老師了。」

這樣很可惜不是嗎?

 

再者,一個從來都不聽古典音樂也不進音樂廳欣賞演出的家庭,要如何「順利」的產出一位品質良好的音樂演奏者?

這裡指的「順利」絕對是指一位學習者「自發性」的要求或是學習樂器。

當然還是會有家長說:「那有什麼困難?棍子在旁邊就有了。」

對嘛!所以你沒有看懂我的意思。

當然也會有家長說:「我又不希望她成為音樂家,不用那麼嚴格啦!」(是喔!但是在逼孩子練琴的時候到是虎爸虎媽的很啊......)

一個家裡都不會有音樂聲流蕩的空間,孩子如何能跟音樂做最直接的連結?對孩子來說那只是一個很抽象的象徵,她從來沒有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又如何接受學習音樂是件美好的事情?

對孩子來說只會是一個很黑暗的時期,撐過了就是你的,撐不過就看以後自己會不會想了......(好一個消極又暗黑)

 

還記得 KIMI 老師的爹說過,KIMI 老師還在嬰兒時期,當時只有廣播會播不用錢的音樂,就是「中廣音樂網」,於是 KIMI 老師睡覺的床頭就一台收音機一直不停全天播送著音樂。

KIMI 老師家也不是音樂世家,但是 KIMI 老師的爹愛聽音樂,什麼類型都可以接受,於是 KIMI 老師就這樣奇妙的順利地走上了音樂人生。

現在 KIMI 老師的女兒,也是從小在整天的音響轟炸下,加上不定時去看媽媽上台演出,於是在她的小小心裡,總是告訴人家:「我以後要跟媽媽一樣,也要在台上拉大提琴,要跟媽媽一起拉琴。」

即使媽媽到現在還是希望她多體驗不同的人生,不一定要走音樂這條路,但只堅持的一點:「一直聽音樂,能欣賞音樂。」

但她小小年紀就能會自發性地告訴我她偶而想彈琴,想練琴。也會告訴別人:「我最喜歡的曲子就是1812了!」(這是個什麼特殊喜好?吃這麼重口味......)

能說孩子不適合聽編制大的交響曲嗎?我倒不覺得。

 

孩子是一塊白紙,是一塊海綿,對於新的東西總是大量吸收資訊,然後轉化為她認知裡的感覺。

在沒有被任何外在的影響力給破壞時,她們對於音樂的聆賞喜好是很直接的。

天生血液裡就是流動著比較興奮或是比較陰鬱的個性,以至於她們會告訴我們她喜歡什麼樣的音樂類型。

 

KIMI 老師家的波妞喜歡流行音樂界的 Bruno Mars,五月天,音樂劇媽媽咪呀的ABBA,也喜歡爵士音樂的 Ray Charles,喜歡古典音樂裡比才歌劇卡門中的鬥牛士之歌,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韋瓦第的四季。

她的血液裡流動著比較歡樂或是重節拍的韻律感,從小就發現她在遊戲時,會不自覺的對於她所熟知的旋律哼上幾句,幾個節奏韻律,附點節奏總是朗朗上口。

大量的音樂訊息不斷地充斥在她的生活裡。

所以她不會排斥接觸音樂,接觸樂器,因為她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

 

【音樂是耳朵的靈魂之窗】湯瑪斯•德拉克斯

對音樂要有足夠的感受力,對一個學習階段的孩子來說,就是她最好的眼睛。

了解為何一個出色的演奏家會以這樣的方式演奏,先從模仿中了解進而獲得自己的音樂性,感受音符中的每一個喜怒哀樂。

 

【古典音樂入門】一書中提到:「欣賞音樂最重要的就是要能聽到旋律,最好的方式就是唱出來。唱不但有助於勾勒出音樂的完整風貌、風格,也可以幫你找到某些特定的主題。」

聽音樂很容易,但欣賞音樂不是太難。

先從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旋律或是樂器曲目開始,獨奏小品通常比較容易進入狀況,等有興趣了解更多再從大型交響曲作品開始。(當然有重口味的想直接從歌劇或交響曲開始也行)

 

期許所有正在學習音樂的孩子的家庭,都能全家一起學習如何進入音樂,欣賞音樂。

拿起手機,跟著孩子搜尋一下正在學習的譜上的標題,看看聽聽人家怎麼演奏音樂。

放下手機,帶著孩子走進音樂廳,看看演奏家們怎麼表演。

不知道怎麼買CD,就打開車上收音機,古典音樂台永遠都為大家服務。

 

在流行元素氾濫,一個淘汰一個,資訊喜好快速轉換世代,百年來的古典永遠不敗。

永遠都有人為了古典而努力著。

 

arrow
arrow

    ponyo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